去病先去“湿”,祛湿的首选方,一起来学
时间:2022-07-29 09:14 发布人:小编 浏览:
小编导读:当感觉头重如裹、肌肉麻木、筋骨疼痛、腰痛不得转侧时,可能觉得只是小毛病。但当出现慢性胃炎、肾炎、气管炎、皮肤溃疡、湿疹时,再放任不管的话,可能还会罹患更严重的疾病,比如风湿病、癌症等。这些病症的罪魁祸首都是“湿”,本文就带你认识并学会祛除“湿”。
治湿经验
流水不腐,治湿之根本。
三焦为水道,能开通闭塞,三焦失治,反为水溢,水蓄为病,闭塞不通。其原因有三:
第一,命门火衰,真阳不足,膀胱气化不利,水蓄膀胱。
第二,脾阳不足,土不制水。
第三,心阳不振,水停则逆,则脐下悸动或心下悸,甚至奔豚,再甚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。
大禹治水,分而治之。治心,用桂枝;治脾,用白术;治肾,用附子。水道通畅,地平天成。
余在临床中体会,治湿之法,抓住一个“动”字,此法不仅可尽去湿邪,而且使热无所附,或从外解,或从下泄。湿邪之化全在灵动,死水一滩,湿终难化,古有流水不腐,是治湿之根本。
雨后泥池积水,如何去除?三种办法:①风动吹拂;②烈日当空;③开沟泄水。
水湿化动,洼塘方干,其关键在于“动”。治湿先理气,气动湿自化,气行则湿化,气滞则湿聚。展布气机,阴霾自散。
余提出治湿之法,应根据病邪的病位不同,提出在肺、在脾、在肾之不同治法:
在肺,提壶揭盖,风动湿化。
在脾,脾胃属中焦,故升降气机,升降有常,清升浊降,湿浊自化。
在肾,肾司开阖,开阖有度,气化得当,下焦水湿,及时排泄。
至于治湿之方剂,应根据湿之位置不同而选择:
在上,首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,麻黄、杏仁开泄上焦,有提壶揭盖之功,薏苡仁除上、中二焦之湿。
在中,首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,大气一转,其气乃散。合用三仁汤畅达气机,气机一畅,中焦湿浊自化。
在下,常常由于肾精亏虚,精不化气而形成湿浊潴留,用引火汤。以大量熟地黄配伍肉桂、附子,蒸腾化气,湿浊自散。
根据舌苔厚薄决定理气药之多少,孰轻孰重。按照病位分清在上、在中、在下、在里、在外,方可用药;根据湿与热孰重孰轻,斟酌用之;同时也应注意香燥过度而助热化火之弊。
另外,在治湿的同时,切忌一见黄苔就认为湿与热相结合,以苦寒直折其热,如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栀子这些苦寒之品伤脾最甚,故用苦寒,湿愈难化。
典型病案
▶病案1
姚某,女,34岁。2018年3月11日初诊。
主诉:胸闷气短半年。
病史:患者半年前因感冒后出现胸闷气短,在人民医院检查心电图示ST段改变,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,予以住院治疗。出院后经常感觉胸闷气短,面色憔悴,求治于中医。前医给予疏肝理气活血进行治疗,效果不佳,经别人介绍求治于余。
刻诊:胸闷气短反复发作,乏力,活动后加重,口不干,舌苔白腻,脉浮细弦紧。
诊断:湿病。
治法:宣通除湿法。
方药:麻杏苡甘汤合清震汤。麻黄3克,杏仁10克,茯苓30克,薏苡仁30克,苍术10克,荷叶10克,升麻5克,甘草3克。3副,水煎服。
二诊:药尽3副,胸闷消失。继用本方巩固治疗。
▶病案2
李某,女,64岁。2018年7月26日初诊。
主诉:腹部胀满伴下肢水肿3月余。
病史:结肠癌术后1年肝转移,经西医放化疗后症情平稳,近3个月来突然出现腹部胀满伴双下肢水肿,在辽宁某医院诊断为肠癌肝转移,肝癌伴腹水,西医束手无策,建议中医治疗。
刻诊:腹胀如鼓,双下肢凹陷性水肿,大便干结,2日1次,食欲差,厌油腻,乏力,口中黏腻,睡眠差,舌暗,舌苔白腻,舌下静脉怒张。右寸弦细滑数,尺弱。左关弦细滑数。
辨证:肝脾肾俱衰,湿热弥漫三焦,水饮内聚。
治法:升大气,调中气,降浊气。
方药一: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。
麻黄3克,附子7克,细辛3克,藿香10克,厚朴10克,半夏12克,茯苓30克,苍术10克,苦杏仁10克,薏苡仁30克,生甘草6克,半枝莲50克,半边莲30克,陈皮10克,炒谷芽10克,炒麦芽10克,丹参20克,赤芍10克,大黄5克。15副,水煎服。
方药二:引火汤加减。
熟地黄30克,天冬15克,麦冬15克,五味子10克,茯苓30克,附子7克,炮姜10克,肉桂3克,桑寄生15克,杜仲10克,菟丝子30克,枸杞子30克,巴戟天15克,淫羊藿30克,红参10克,枳壳10克,甘草6克,五灵脂10克,沉香5克,大腹皮30克。15副,水煎服。
交替口服二方。
2018年8月29日复诊:药后汗出多,下肢水肿消失,口干不苦,腹胀明显减轻,继以原方出入,方药一去丹参、赤芍,加炮姜10克、三七粉9克、郁金10克、鳖甲10克、鸡矢藤30克,方药二去五灵脂、沉香、大腹皮。
交替口服二方。
后以此方出入,加入蟑螂、乌蛇、水蛭、土鳖虫、牛黄、麝香等。
2019年3月28日复诊,腹水未再复发,改攻瘤方治疗。
版权声明
本文选自悦读中医,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